2024欧洲杯(ouzhoubei)买球官网-Official website

联系方式
电话:023-68252070
地址:重庆市北碚区天生路2号第4教学楼(咏修楼)
本科教育
2024欧洲杯买球官网自评自建工作情况
发布时间: 2023-05-30 15:01:53   作者:   来源:

   一、学院基本情况

2024欧洲杯买球官网是西南大学百年办学历史上充满活力的年轻学院组建于2006年

学院采取“突出重点,协调发展”的学科发展策略,有新闻学、广播电视编导和播音与主持艺术3个本科专业,3个本科专业均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有新闻传播学、戏剧与影视学(均为重庆市重点学科)2个一级学科硕士授权点,新闻与传播、电影2个专业硕士授权点;有艺术美学(电影美学)、新媒体与未来教育2个博士培养方向初步形成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

学院彰显“开放·融合·实践”的办学特色,已成为西部新闻传媒教育重镇。现有国家级精品课程1门,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程2门,国家级一流课程2门,重庆市一流课程7门,重庆市优秀教学团队2个。学院教师先后出版国家级规划教材5部,重庆市重点建设教材3部,专业教材40余部,建有4个校级研究机构教学成果获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重庆市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4项;科研成果获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成果奖1项,重庆市社会科学成果奖14项,其他各类省部级成果10余项。

学院坚持“开放办学、国际化发展”,学院先后与美国英国等高校开展暑期访学、“3+1+2”联合培养、“2+2”联合培养等项目,具有国(境)外留学经历的教师占37%先后接收来自俄罗斯、尼日利亚、泰国、越南、缅甸、香港、台湾等国家和地区的留学生20余人。

学院坚持“高理论性+强实践性”的人才培养模式,学生先后获得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全国金奖、世界华人报业协会奖学金、南都奖学金、四川国际电视节金熊猫奖等,获得中国旅游小姐大赛冠军、北京大学生电影节主持人大赛季军、中国和平大使大赛季军、凤凰网十大名博主、全国大学生社会实践十佳公益团队等荣誉100余人次。不少毕业生已经成长为新华社、中新社、中央电视台、湖南卫视、《重庆日报》《安徽日报》等传媒机构的中坚力量。

巍巍缙云人为峰、悠悠嘉陵帆再扬。面对新的历史机遇和挑战,2024欧洲杯买球官网将秉承“开中外视野、立时代精神、办特色教育、育传媒人才”的办学理念,锐意进取,不断奋斗,努力将我院打造成为特色鲜明的传媒教育重镇。

二、自评自建情况

(一)成立组织领导机构,明确职责任务

学院成立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领导小组,由院党委书记、院长担任组长,其他院领导担任副组长、相关办公室负责人任成员。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及自评报告撰写组、材料组、综合保障组和督导组等 4 个工作组,工作组明确工作职责,通力合作、协同推进审核评估相关工作顺利开展。

(二)组织动员培训会议,分解指标体系

学院制定了《2024欧洲杯买球官网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工作方案》,2月16日,召开了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动员大会,自评工作开展以来,学院开展了5次党政联席会,4次行政会推动评估的相关工作。

(三)开展自评自建,加强督导督查

组织教学督导组和专班,开展对近三学年共72余门次考试课;课程试卷和近两届405余份毕业论文(设计、创作)的联合自查工作。组织对170余门课程教学大纲进行修订,进一步强化课程目标达成度评价、课程思政和过程考核。核查专业培养方案,开展课程自评和专业自评,落实以评促建、以评促改。

梳理校外实习基地情况。对历年实习情况进行梳理,新签订3家(走流程中)校外实习基地,对合川区融媒体中心、重庆新家长传媒有限公司等基地进行实地走访,寻求进一步合作关系。

(四)加强教学条件建设,优化评估工作方案

坚持“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管、以评促强”16 字方针,加强学院实验室条件建设,督促完成了学院传媒实验室的改造,为实验室后期建设争取资金300余万,改造线上评估听课看课教室 7间。对实验室实验仪器设备、运行记录、制度、专用实验设备操作及安全规程、消防设施、安全标志、清洁卫生和实验室文化建设等情况进行摸排查底,自查自纠。

(五)梳理教学管理文件,准备专家案头材料

加强教学规章制度建设,全面梳理学院出台的有关本科教育教学方面的管理文件50余个,对部分文件进行重新修订和制订。结合自评自建工作,组织开展教学基本状态数据核查工作,进行试卷清查、毕业论文(设计、创作)清查,尤其对去年秋季学期试卷命题合理性评价记录表、课程目标达成情况分析报告和实习达成情况分析进行收集汇总梳理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教学基本状态数据报告、本科教学质量报告和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等案头材料进行深入梳理。

三、学院对标情况

(一)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加强党的领导

学院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从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高度,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秉承和发展优良办学传统,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为指导,努力培养优秀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孕育未来的传媒精英、文化精英。

1.加强思想引领,形成“育人神圣”全体共识。

学院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从思想建设的高度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学校强调以“价值引领”为统领的“四位一体”育人理念,紧紧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在全院开展新时期教育思想大讨论,利用全院教职工大会、政治学习、教学研讨等,进行全方位、立体化、交互式的讨论聚焦,形成了学院新时期人才培养的共识,明确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为指导,“三个国家一流专业”建设为抓手,形成卓越创新人才培养体系为建设目标,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积极推进五育并举,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健康发展。

2.推进管理改革,完善“三全育人”组织保障

学院党委以深化综合改革为抓手,围绕人才培养的关键环节,全面梳理学院规章制度,建立健全横向协调机制,形成矩阵式管理体系,推动多部门协同育人工作的有序推进。

围绕第一课堂育人主渠道,学院成立了教学督导组,构建了涵盖教学管理、学生办公室、行政办公室、实验室的管理体系,打造课堂教学——实践创新融合化、线下教学——线上学习贯通化、学习效果——教学改进联动化的育人工作新格局。

围绕素质教育第二课堂和网络思政第三课堂,学院党委进一步完善学生工作管理模式和工作体系,全力打造理想信念与思想教育、能力建设与人格养成、成长服务与创业管理服务体系,形成了思政工作合力增效、快速反应,合力育人的格局。

同时,学院加强师德师风建设这个人才培养的关键点,不放松教师思想政治教育、师德师风教育,学院多部门联动,共同落实“立德树人、教书育人”的责任担当。

3.细化行动指导,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学院坚持以本为本,始终将本科人才培养作为最重要的根本性工作给予高度重视。听课巡课已经自觉成为学院领导每学期第一天的第一项工作。疫情期间,党委书记、院长直接挂帅在线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亲自部署从课程组织到考试安排,从线上督导到网络保障等各项工作,高质量地完成“停课不停教、停课不停学”工作,学院获得西南大学线上教学优秀学院。

同时,学院加强人才培养的改革与创新,三个专业全部获得国家一流专业建设,人才培养工作得到空前重视。此外,学院党委推动红色思政教育大课、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等基础课程改革、“公文写作与社会治理”微专业建设等,学院党委会、党政联席会自2018 年以来,对关于本科人才培养工作的研究达 20 余项,涵盖贯彻落实国家教育精神、教育教学改革、思政教育、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材建设与管理体系、教师教学、创新创业教育、学生发展与就业等人才培养各个环节。学院获得全国思政先进人物1名,重庆市思政课程3项,重庆市思政团队2个,西南大学“金牌讲习者”1名,进一步增强广大教师“立德树人、教书育人”的使命感、责任感和荣誉感。

(二)加强质量体系建设,为学生成长护航

1.强化质保理念,提升人才培养水平

学院遵循人才培养总目标,围绕“四位一体”育人理念,按“价值引领”“知识探究”“能力建设”“人格养成”四个核心要素,明确各专业培养目标,并通过培养方案分解到各课程,教师根据课程目标编制课程大纲,准备课程内容。确保每一项培养目标均有教学活动支撑,每一项教学活动都围绕培养目标展开。

2.严控质量标准,保证质量管理效能

学院、校友、用人单位和支撑保障共同构成教育教学的支撑体系。加强教师与学生、课堂与课程质量体系建设,全面落实教育部和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标准,重视毕业生评价、学情调查、学生评教、学业评价等手段,促进教育教学持续改进,从而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修订了《2024欧洲杯买球官网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管理办法》《2024欧洲杯买球官网在线课程建设与应用管理办法》等制度,形成了完整的质量保证体系。

重视人才培养基础设施和设备投资保障。 持续对教学设施进行优化,改善办学条件,注重营造环境舒适,学习氛围浓厚的营造,现有教学行政用房面积(教学科研及辅助用房+行政办公用房)共2168平方米,实验室面积493方米。

3.深化质保机制,推进学院教学改革

学院围绕“四位一体”育人理念,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为指引,以责任担当的使命驱动,引领学生价值观的全面提升。强化基础知识、增强课程难度,提高课程“两性一度”的学习挑战,促进学生知识的快速增值。进一步搭建实践平台,提供丰富的实践活动机会,通过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有机结合的实践磨练,带动学生能力的有效增长。以有效开展理想信念教育,规范日常行为习惯,促进学生人格的持续完善。

4.提升质量文化,探索发展路径

结合未来传媒高层次人才需要和学生个性化发展需求,推进本科人才培养改革,以强化基础、跨界交叉,修订完善各专业培养计划和课堂培养方案,全面提升课程的创新性、创造性和挑战度,深化与行业企业的联动式培养,通过同业界合作,搭建多元化的成才成长路径。

5.推进目标导向,严守质保效果

学院以育人目标为出发点,培养目标为参照系,对专业培养目标、课程体系、教学大纲、教学条件、教学效果等进行适配性调整,按照“OBE”的理念,完成了三个专业培养大纲的重新修订;并引导教师对照专业培养目标,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进行持续自我完善,完成了170余门培养大纲的修订。学院还多方位收集师生、毕业生和用人单位的满意度评价,通过持续调整和改进相关工作,不断修正各培养环节与人才培养目标的偏离度。

在教育部“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评估理念引导下,学校优质教育资源持续增长。课程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果。学校三个专业全部入选国家一流专业,获评重庆市一流课程 7门,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2门,专业建设质量持续提升。2022年本科学生毕业率达 90%以上。

(三)加强各项改革与保障,提升教育教学水平

1.夯实思政教学主阵地,探索课程思政新模式

1)学院对照习近平总书记对思政课建设的重要指示,把“四位一体”育人理念渗透到思政教育教学全过程。学院党委会、党政联席会、教职工大会等专题学习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院领导带头走进课堂,开发红色思政大课,讲述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人才强国、教育强国,为学生上好思政“第一课”,不折不扣落实好党中央的决策部署。

2)学院积极构建“党委领导、党政共管、教师牵头、课程落实”的思政机制,形成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课程为核心、专业教育课程为主体、红色思政第二课堂为补充的课程思政体系。学院教师坚守思政课教学在价值引领工作中的主阵地作用,积极申请课程思政项目,学院共获批重庆市思政教育团队2个,重庆市思政课程3门,西南大学思政课程4门,形成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等,坚守思政课主阵地。

3)坚持四个回归基本遵循,夯实本科教育核心地位。

立足当前、面向未来,学院将本科教育放在人才培养的核心地位、教育教学的基础地位,加快建设一流本科教育,学院注重课程教学效果,不断推进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改革。保障对本科教学日常运行和教学改革的经费投入,开展项目式课程教学实践,连续6年举办“看中国·外国青年影像计划·重庆行”活动,来自10余个国家50余位外国大学生创作60余部纪录片,国内外180多家媒体和平台进行报道和转载,10余部作品荣获中美电影节金天使奖年度最佳系列微电影奖;6部作品荣获看中国“金目奖”二等奖、三等奖和最佳文化发现奖。同时,“看中国·重庆行”14部纪录片上线美国最大主流新闻台SBSNewsRadio、美国城市新闻网iCtiyNews.com等海外主流媒体。同重庆日报、上游新闻进行合作,形成了“最美寻访”“理响青年”等合作实践,发表作品200余篇,被光明日报、重庆日报、中国青年报等专题报道,获得国家一流课程2门,重庆一流课程5门,多维度打造基础“金课”,全面提升课程教学质量。  

2.强化教师队伍数量及质量,提升教学能力

学院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把立德树人的成效作为检验学院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把师德师风作为评价教师的第一标准”,加大引进人才力度,提高教师教学能力,激励引导教师成为新时代“四有”好老师和“四个引路人”。

1)抓好教师思想政治建设,把师德师风作为评价教师的第一标准。强化师德教育、加强师德宣传、严格考核管理、加强制度建设,落实师德考核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重视新教师入职培训,做好老教师传帮带,重视教师荣休座谈会、教师节座谈会,将师德考核结果作为教职工年度考核、评奖评优、职务晋升、职称评定等工作的重要依据,营造了“敬业乐群”新风貌。

2)提升教师思政与专业能力,打造“四维”团队。围绕提升教师思政课程能力、教学能力、运用教学媒介能力等,学院积极鼓励青年教师积极参加青年教师教学竞赛、智慧教学培训、“金课”建设培训、“课程思政”培训、创新创业教育能力培训等多层次、多类别、线上线下系列培训班,学院有重庆课程思政团队2个,有全国创新创业导师1人,全国思政先进个人1人,有重庆市课程思政项目3门,重庆最可亲可敬教师1人,重庆市教学名师1人,西南大学创新创业导师3人,激励教师“做学生锤炼品格的引路人,做学生学习知识的引路人,做学生创新思维的引路人,做学生奉献祖国的引路人”。

3)坚持本科教育为立院之本,健全各种激励和约束机制。现有教职工49人,专任教师37人,其中教授12人,副教授8人,高级实验师2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占专任教师总数的75%,具有国(境)外留学经历的教师占37%;博士生导师5人,硕士生导师18人,重庆市名师1人,重庆英才·名师名家、巴渝学者·青年学者1人,重庆市学术技术带头人(含后备人选)4人;

教育部教指委委员2人,国家级学会专委会常务副会长、副会长3人;全国优秀思想政治工作先进个人1人。

3.关心关爱学生,提供发展与支持

学院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大思政”工作格局,推动三全育人,加强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提高学生品德修养;理论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奉献国家与社会、关心人类共同命运的人文情怀和新时代社会责任感,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融合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科学研究能力,统筹校内外、海内外教学资源开拓学生国际视野;加强学风建设,完善学生成长环节中的指导服务,促进学生全面多样化发展。

1)加强学风建设,建立学风建设长效机制。学院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以学校加强学风建设为契机,完善学生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通过入学教育、主题班会、“无监考诚信考场”及公布违纪典型案例、毕业教育等多种途径,引导学生明确行为规范要求,增强纪律观念。发布《2024欧洲杯买球官网本科毕业论文(设计、创作)规范》,弘扬学术道德,健全学术规范,规范学术行为。

2)开展新生校级校规教育,连续7年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第一课”,筑牢优良学风养成基础。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是学院行之多年、行之有效的特色教育举措,通过大学新生的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第一课,加强传媒学子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培养,确立修业目标,科学规划学习进程和职业生涯。近三年本科毕业生平均升学率在30%以上。

3)创新本科人才培养模式,保障学生基础理论厚、知识面全和创新能力强。本科生以第一作者/通讯作者在公开发行期刊发表的论文数30余篇,学生获全国大学生艺术展演一等奖等省级以上艺术类比赛共计100余人次,落实《西南大学新时代劳动教育的实施方案》,明确劳动教育学时学分,将开展劳动实践活动纳入实践教育基地建设内容,强化劳动育人功能。

4)鼓励学生开中外视野,坚持“开放办学、国际化发展”。学院先后与美国、英国等高校开展暑期访学、“3+1+2”联合培养、“2+2”联合培养等项目,选派教师4人次前往泰国、哈萨克斯坦、英国孔子学院进行交流,主编或参与编写教材 2本,教师具有国(境)外留学经历的教师占37%,先后接收来自俄罗斯、尼日利亚、泰国、越南、缅甸、香港、台湾等国家和地区的留学生20余人。

4.严格执行教授为本科生上课制度。学院将师资队伍建设作为教育教学及各项事业发展的重要基石,鼓励老师参加教师教学比赛,获得西南大学课堂教学比赛一等奖5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4项;学院把教学投入情况和教学质量作为教师晋升和聘期考核的重要指标,综合运用引导、激励和约束机制推动教师把主要精力投入到教学和人才培养中,有重庆教学名师1人,全国创新创业导师1人,引导广大教师成为“四有”好老师。

近三学年教授、副教授主讲本科课程门数占比为55.29%、59.14%、61.8%,教授、副教授主讲本科课程授课时数占比为48.6%、43.91%、54.00%。鼓励青年青年教师参加各类培训100余人次,参与教学研究、教学改革项目7项,获得西南大学青年教师讲课比赛一等奖5项,二等奖4项,三等奖4项,获得西南大学金牌讲习者称号1人次。获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2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3项。

5.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提供就业指导

1)关注学生全面发展,加强各项保障制度建设。大学生实践团队荣获获评“全国优秀团队”,创新创业项目获得全国“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红色赛道一等奖。

2)坚持书记、院长为本科生上形势与政策课,推动解决学生思想、心理、生活、就业等实际问题;坚持选聘优秀博士担任班主任制度;开展学生指导服务工作(学业、职业生涯规划、就业、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心理健康咨询等)情况,加强对学生的引导;

3)为学生发展提供全面规划。全面推行本科学业导师制度,推行考研班主任制度,为本科生学业规划、升学考试提供教室、班主任、奖励等保障;构建心理健康教育“院——班——宿舍”三级联动工作网络,引入具有心理学背景的老师,成立专门的“心理工作室”开展心理健康专题沙龙,对学生定期进行心理辅导;疫情期间,学院教师撰写“心理战疫”系列推文,参与录制心理辅导系列微讲座,主编出版《疫情中的心理关爱手册》,教师获得“重庆市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未成年人心理辅导工作先进个人”、2022年“高校辅导员年度人物”诸多荣誉。

(四)加强教育教学综合改革,凸显传媒特色教育

学院抓住传媒专业意识形态性、实践性、全球性的特点,凝练“开中外视野、立时代精神、办特色教育、育传媒人才”办学理念,综合提升学生的专业能力和素质。

开中外视野,立时代精神。在时代精神方面,学院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党的领导,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加强学生的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塑造,连续多年新生第一课讲述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打造红色思政大课,坚持坚守思政课教学在价值引领工作中的主阵地作用,积极申请课程思政项目,学院共获批重庆市思政教育团队2个,重庆市思政课程3门,西南大学思政课程4门,形成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等,坚守思政课主阵地。

以国际传媒人才培养为切入口,接受来自尼日利亚、巴基斯坦、泰国、马来西亚、缅甸、越南、香港地区、台湾地区等学生30多位,提升专业在国际上的影响力;接受并毕业了6名巴基斯坦全英文硕士学生。学院承办了温哥华国际华人电影节主持人大赛、微电影大赛,多人获得相关奖项;同时,和美国密苏里州立大学、英国罗伯特戈登大学建立了本科2+2、10个月交换、暑期学校等项目,鼓励学生参与各类出国出境访学、交换等项目,学院200多人次参与,拓展了学生的国际化视野。

办特色教育,育传媒人才。在实践性层面,学院以学生实践能力提升为抓手。加强建设实习实训基地,加强教学同业界的对接,持续打造本科教育品牌。7位老师参与到中宣部、教育部“双千计划”,7位业界精英对接日常课堂,连续6年举办“看中国·外国青年影像计划·重庆行”活动,同重庆日报、上游新闻等单位联合推出“最美寻访”“理响青年”等品牌活动。“看中国”项目有来自10余个国家50余位外国大学生创作60余部纪录片,国内外180多家媒体和平台进行报道和转载,10余部作品荣获中美电影节金天使奖年度最佳系列微电影奖;6部作品荣获看中国“金目奖”二等奖、三等奖和最佳文化发现奖,14部纪录片上线美国最大主流新闻台SBSNewsRadio、美国城市新闻网iCtiyNews.com等海外主流媒体;学生获“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全国金奖1次、全国银奖1次,获得重庆赛区金奖3次,获得大学生国家级创新项目6项,市级项目20余项,参与人数达300余人次。

学生主办的知新融媒体工作室,荣获《中国青年报》举办的校媒大赛“最佳运营创新奖”、西南大学十大网络媒体等荣誉;创办了“西大快点”网络文化工作坊、西影力工作坊、新声工作坊,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西大快点”工作坊与上游新闻开展“最美寻访”专题合作,发表原创深度报道上百篇,点击量突破百万。西影力工作坊创作的保密教育微电影《防线》,获重庆市国家安全主题作品二等奖,中国高校影视学会剧情片一等奖。知新融媒体与重庆日报合作建设大型理论视频栏目“理响青年”,制作了“红岩中的青年”(7期)、“青年眼里的中国式现代化”(9期)等50余期视频作品,点击量超千万;作品荣获重庆市大学生新闻评论大赛一等奖(唯一)、中国教育部“青年说”十佳作品(2022年)等;新声工作坊作品获得全国大学生艺术展演一等奖,作品上线“学习强国”,点击阅读300多万;近3年,学生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重庆日报》、新华网、上游新闻、红网等主流媒体平台发表对话讨论与评论文章、视频作品、新闻报道1000多篇。

四、学院亮点优势

(一)做强三个一流专业,提升教育教学水平

学院以国家一流专业建设为立足点,加强教育教学改革,鼓励老师打造精品课程、创新教学方法、编制精品教材,学院三个本科专业全部获批国家一流专业,获批2门国家一流课程、7门重庆市一流课程、3门重庆市思政课程、2门重庆市在线开放课程,获批2个重庆市优秀思政教学团队,获得重庆市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2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2项,获得省部级以上教改课题12项,出版国家级规划教材5部,省部级教材20余部,培养了金鸡百花奖获得者薛凌、电影《宇宙探索编辑部》编剧兼主演王一通、中央电视台记者孙继文、安徽卫视主播吴艳艳、四川大学副教授骆世查、新华社记者周闻韬等一批标杆性人才,为本科人才培养、本科教育质量提升提供全方面的保障。

(二)打造本科教育品牌,提升国际影响力

学院立足本科教育,打造育人平台,彰显传媒特色,提升多维影响力。学院连续6年举办“看中国·外国青年影像计划·重庆行”活动,来自10余个国家50余位外国大学生创作60余部纪录片,国内外180多家媒体和平台进行报道和转载,10余部作品荣获中美电影节金天使奖年度最佳系列微电影奖;6部作品荣获看中国“金目奖”二等奖、三等奖和最佳文化发现奖。同时,“看中国·重庆行”14部纪录片上线美国最大主流新闻台SBSNewsRadio、美国城市新闻网iCtiyNews.com等海外主流媒体。加强学生的创新创业实践指导,配备专门老师,加强创新创业课程,激发学生的创新创业热情,学生获“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全国金奖1次、全国银奖1次,获得重庆赛区金奖3次,获得大学生国家级创新项目6项,市级项目20余项,参与人数达300余人次。

(三)搭建媒体合作平台,在实战中培养传媒精英

加强课程、教学、老师同媒体对接,增强学生实践能力。学院7位老师参与到中宣部、教育部“双千计划”,7位业界精英对接日常课堂,同重庆日报、上游新闻等单位联合推出“最美寻访”“理响青年”等品牌活动。打造学生的知新融媒体工作室,荣获《中国青年报》举办的校媒大赛“最佳运营创新奖”、西南大学十大网络媒体等荣誉;创办了“西大快点”网络文化工作坊、西影力工作坊、新声工作坊,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西大快点”工作坊与上游新闻开展“最美寻访”专题合作,发表原创深度报道上百篇,点击量突破百万。西影力工作坊创作的保密教育微电影《防线》,获重庆市国家安全主题作品二等奖,中国高校影视学会剧情片一等奖。知新融媒体与重庆日报合作建设大型理论视频栏目“理响青年”,制作了“红岩中的青年”(7期)、“青年眼里的中国式现代化”(9期)等50余期视频作品,点击量超千万;作品荣获重庆市大学生新闻评论大赛一等奖(唯一)、中国教育部“青年说”十佳作品(2022年)等;新声工作坊作品获得全国大学生艺术展演一等奖,作品上线“学习强国”,点击阅读300多万;近3年,学生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重庆日报》、新华网、上游新闻、红网等主流媒体平台发表对话讨论与评论文章、视频作品、新闻报道800多篇。

五、存在的问题

(一)国家一流专业需对接新文科建设梯队,教育教学改革还需要全面推进,产教协同育人机制成果没有充分转化,标杆性人才培养的力度还需加大,国家级教学成果还需进一步彰显。

(二)学院实验室建设与人才培养改革匹配不足。适应传媒教育发展的硬件建设还需要进一步改善,与业界需求和媒介技术发展前沿方面还有距离,需要改善学院整体环境以满足日益增长的学生实践创新的需要。

(三)学院人才队伍建设还需要进一步加强。师资的整体规模需要进一步扩大,具有丰富业界经验的实践人才还要持续改进,国家级人才需要突破,国家级教学团队需要提高谋划与打造。

六、下一步规划

(一)对标对表做好国家一流专业建设工作

鼓励教师在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一流课程、教材出版等方面进一步发力,增加国家一流课程1-2门,省级一流课程3门,出版教材4部,获得省级教学成果奖2项,为本科教育提供更加强有力的支撑。

(二)统筹规划做实实验实训基地建设工作

围绕新闻学、广播电视编导、播音与主持艺术三个国家一流专业,弥补短板,做好与本科人才培养和教学改革相协调的专业实验室建设,为学生实践实训提供强力有的保障。

(三)招贤纳士做强一流教师团队建设工作

进一步打造“高理论性+强实践性”的教师团队,通过“内培”和“外引”方式,培养和引进高层次人才3名;引进具有丰富业界实践经验的教师3名,打造3支省级以上优秀教学团队,夯实本科教育的师资力量。


2024欧洲杯买球官网版权所有重庆市北碚区天生路2号第4教学楼(咏修楼)   邮编:400715
XML 地图